不少朋友可能在电视或者书籍上看到过,在古代传统葬礼文化中,古人会在逝者口中放上一些物品,比如慈禧太后口中就放着夜明珠,乾隆皇帝口中含着玉蝉。
而普通百姓,则大多会在逝者口中放上铜钱,这一些习俗至今在一些农村仍旧保留,不过铜钱已经换作硬币或者其他物品。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呢?
人在逝者口中放的“铜钱”,在古代叫做“含”。
荀子讲:丧礼的宗旨就是“以生者饰死者也,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。”其含义是我们应当按照活人的样子来对待逝者。因此,人死后,也需要为其“沐浴、鬠体、饭含”。所谓“饭含”就是让逝者口中含以“物件”。
古人放置“饭含”,也遵循等级之分,《周礼》中有规定:“天子含实以珠,诸侯以玉,大夫以玑,士以贝,庶人以谷实。”
“饭含”这种形式由来已有,宋·高承《事物纪原·含襚》曰:“含,商制也,周人加以珠玉尔。”由此可见,早在商朝时期,便已存在,只不过,在周朝才形成正式的规定。
关于口中“饭含”还有这样的说法,《汉书》中记载:“口含玉石,欲化不得,郁为枯腊”,意思就是“金玉生寒”,依靠玉石的寒气,能够防止肉身腐坏,正是这个原因,所以才有后世盛传的“金缕玉衣”、“玉棺”等物件。
而对于普通百姓,“孝子所以实亲口也,缘生以事死,不忍露其口”孝顺的子女,不忍心父母口中无物,故以铜钱或谷物置其口中。
随着时代发展,现代有些地方皆以硬币代替,还会用红线把“噙口钱”绑好,以防钱币滑入腹中。
关于放“铜钱”,民间有诸多说法,主要有这三种:
1、压舌之用。古人相信人故去后会前往阴间,因此在口中放“铜钱”或“谷物”,能够避免乱说话,也不会因此得罪阎王,能少生祸事,少受罪,并且,谷物也能在他们饿时,用来果腹。
2、过路费。有些老人讲,在逝者口中放“铜钱”,是准备的“路费”,到了另一个世界,能够打点押送的阴差,这样路上不受罪,并且万一在路途中口渴或饥饿,也能用来换取物资。
3、重生之意。有些地方有着传言,口中含物,代表着能够早日投胎。比如乾隆口中放“玉蝉”,因为“蝉”有蜕皮后重生,寓意着生死循环,因而放置玉蝉,也是希望能够轮回转世之意。
如果只是简单将这一习俗归结于迷信,其实也小看了古人的智慧。
按照科学解释,生命消亡时,身体细胞也会逐渐消亡,这就意味着逝者的面部会开始变形或者塌陷,这样会让吊唁者心里感到不舒服,同时,还可能会引起别人议论。
所以古人就用放置“铜钱”或其他物件的办法,这样即便短时间内不能入葬,也能够保持逝者脸部不变形,让逝者的丧事更体面。
这是对逝者的尊重,也是对吊唁者的尊重。是为了逝者可以体面地离开,也考虑了吊唁者的心理感受。
其实不难看出,一些丧礼习俗,虽然有着“迷信”的说法,但无论是从迷信的角度,还是真正背后的原因,都是出于对逝者的尊重和祝愿,归根结底,这也是“孝”的另一种表达,所以我们无须一味否定传统,而应当用一种更好、更符合时代的方式来继承传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