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常上坟和少上坟的人,有什么区别?

2025年04月20日

很多地方习俗是春节第一天上坟,也就是给先祖和故亲拜年。


我们几千年的文化,其根源就在一个字,孝。


“孝”是孝顺父母,尊敬长辈,不但在他们健在时用心孝顺,即便他们不在了,也要孝顺,所以古人讲“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

华夏文化上下五千年,丧礼文化已有上下五千年,直至今天,我们依旧上坟扫墓来纪奠亲人、先祖,传承孝道。


所以,上坟扫墓并不是一种迷信,它所表达地是我们对亲人的牵挂和不舍,对先祖的感恩,借助这种方式,我们才能将亲情继续延续下去。


那么,经常上坟祭奠亲人和一年到头很少去的人,会有什么不同呢?


经常上坟祭奠亲人的,大多家庭更和睦。


因为他们更懂得珍惜亲情,懂得今生相聚成为亲人是难得的缘。惜缘者多福,越是懂得珍惜,则家人也越是重情,家庭也就越幸福。


当他们一次次扫墓,看着亲人的照片,想起往昔和亲人相处的点点滴滴,心中深刻体会曾经相聚的时光是多么珍贵,心中更加明白,当下家人之间的缘分来之不易。


这种珍惜之情会渗透到日常生活中,对待家人时会更有耐心、更包容,遇到分歧也愿意站在对方角度去考虑,以和为贵。


久而久之,也会感染身边人,整个家庭也就处在一种和睦融洽的状态之中了。


对于有兄弟姐妹的家庭,在父母离去后,上坟就成了维系手足姊妹之情的重要纽带。


亲人们一起在特定的节日去看望故亲,大家一起擦拭墓碑、摆上祭品、燃香叩拜。


在这些共同的举动里,平日里因为生活忙碌而有些疏远的亲情得以重新凝聚。


许多过往的点点滴滴,也在这个相聚的时刻重现,那种温情和亲情,便流淌在我们心间。


经常上坟的人,内心多了一份敬畏和寄托。


当他们站在亲人的墓前,倾诉着生活中的烦恼、喜悦时,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给予他们慰藉与支持。


这种对祖先的敬重和与之精神上的交流,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时,能够更加坦然和从容。


他们知道自己有着家族的传承,先辈们曾历经艰难都一路走过来,所以自己也有勇气和力量去应对当下的不如意,心态上更加平和积极,而积极的心态往往会吸引来更多美好的事情,使得生活逐渐变得顺遂起来。


而少上坟的人,可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渐渐淡忘了来自家族根源处的那股力量,缺少了这份特殊的精神支撑,在遇到生活挫折时,更容易陷入消极、焦虑的情绪中难以自拔。


他们独自面对生活的压力,少了那种来自心底深处对家族传承的信念感,生活也就可能会更多地被阴霾笼罩,少了那份常常能感受到的顺心如意。


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,对于经常上坟的家庭来说,这是一种言传身教的良好教育方式。


我们带着子女去上坟,祭奠亲人先祖,让孩子们从小就知晓家族的历史,懂得感恩先辈们的付出,明白自己从何而来,对家族有着深厚的归属感。


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,孩子从小看着学着,懂得铭记感恩,学会孝顺。


我们心里装着父母和先祖,孩子的心里才会装下我们和先辈,所谓孝顺,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传承。


当然,祭祀不在于形式,而在于心,无论是上坟扫墓,或者是线上纪奠,关键在于我们要有行孝的行为,心中常怀感恩,才是有福之人。


快速创建纪念馆 下载云端念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