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一辈常说:“冷棺莫入村,热孝莫入门”,究竟什么意思?

2025年04月20日
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,各种民俗活动也是各种各样,除去民间传统的习俗之外,还有一种特殊而低调的文化传承,那就是民间的俗语


看似简单,却内涵乾坤,其中包括天文地理、民俗民风、修身齐家、生活经验等,至今依然指导人们向善,可谓是我们民族文化精髓之一。 


如:白事,自古以来就是人生的一等大事,且有着非常多的讲究,而这些讲究在农村流传很广,人们也一直在遵守,就比如这句俗语:“冷棺莫入村,热孝莫入门”,那么这句俗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


在丧葬文化中,总少不了“棺材”的一席之地,这样东西到了必要之时,是家家躲不开,人人少不了。


Q:什么是冷棺?

A:冷棺其实是指经过长久时间才放入棺材内的人,这样被称之为冷棺。其实想来也不正常,一般来讲,人死以后,家人都会连夜让木匠制作棺材或者选择已经制作好的棺材,把已逝的亲人放入棺木之内,然后“择日下葬”。

Q:那么又怎么会拖延这么久放入棺木之内呢?

A:主要是因为,这种已逝之人为客死异乡之人,而古人又讲究“落叶归根”,所以就算是客死异乡千里之外,也要运回家乡安葬,而在古代交通并不发达,尸首运回家乡消耗的时间比较长久。

Q:那为什么运回来的尸首不能进入村内的家中呢?

A: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,一是古人都讲究一个寿终正寝,要是在外面去世,那么会被认为”走“得不好,而且,灵魂会跟着肉身回来,搞得村子里面的人不得安宁。二害怕疾病,客死异乡的尸首,在没有任何防腐措施之时,更加容易腐烂,所以人们十分惧怕运回来的尸体带有某种疾病,特别是束手无策的疾病,譬如瘟疫。

医圣张仲景在其著作的《伤寒杂病论》中,曾对瘟疫厉害之处,有过这样的描述:“余宗族素多,向余二百。建安纪年(公元196年)以来,犹未十稔,其死亡者,三分有二,伤寒十居其七。感往昔之沦丧,伤横夭之莫救,乃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。”


而文中的“伤寒”,除了指外感热病外,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,也就是所说的瘟疫,由此可见当时瘟疫流行之猖獗。所以这就是“冷棺莫入村”的由来,本来以死者为大,入土为安为主,后来为了村里民众生命安全着想,一切丧葬礼节从简。


 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,丧葬仪式变得越来越科学,如火化、网上建馆等,让习俗与科学结合,让文化留存同时,也让人们有更多的方式选择,也使其“冷棺莫入村”的现象慢慢减少。


众所周知,家中有丧葬之事,子女需要身穿孝服为已逝之人守孝。按照古代标准,带孝时间一般为七期、百日、一年、三年,而带孝百日,可称为热孝。而热孝莫入门是指热孝期间不能进别人家门。


Q:为什么不能进别人家门?

A:其实这和古代流传下来的丧葬习俗有关,孟子认为至亲之人离世,子女定当为其守孝三年,其遵循“生有所养,死有所葬”的丧葬习俗。
 
《中庸》里曾说:“三年之丧,达乎天子,父母之丧,无贵贱一也。”其大意是说,古代礼制中的守丧三年,就算是天子也要遵循,而且在给至亲之人办丧礼这件事上,不存在贵贱之说,作为子女,都要竭尽所能地让自己的父母安乐长眠。
 

在丧葬习俗当中,认为守孝三年之内,守孝之人应当以居家哀思为主,不得娱乐逗趣、不得大鱼大肉、不得婚配、不行夫妻之事。因此,这是不入它门的一方面原因。
 
另一方面,是因为丧葬之事在人们看来是不吉之事,比较晦气。如若丧事主家人,带孝期间踏入他人家中,别人会认为家中会出不祥之事,就算别人表面不在意,其实内心也不会舒服的,况且在守孝期间频繁离开亲人的灵柩,会认为对已逝之人的不尊敬,所以这也是热孝不入他人之门的原因。

丧葬习俗和丧葬文化是社会习俗和文化的一部分,是生者为死者而建立、形成、发展起来的习俗和文化,也是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。

殡葬一方面是在安置死者;另一方面又是在安排招待那些前来治丧、吊丧的人群。时代不同,丧葬习俗也有所不同。



快速创建纪念馆 下载云端念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