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生命的终点,难免心情沉重,尤其对于亲人和朋友故去,心中更是痛苦不已。想到再也无法面对面交谈,只能回忆,遗憾也就成了必然。
正是如此,古人才创造了丧礼,通过一系列的仪式,来与故亲告别,既能表达我们对他们的不舍,同时也是为了抚慰心中的伤痛。
在丧礼中,最重要的一项礼节,就是为逝者穿寿衣,相信很多人略有耳闻,但其中真正的含义,却未必知晓。
关于寿衣,有一则这样的故事。
清朝入关后,命令汉人改变原有的汉人习俗,遵从满人习俗,包括服装、发饰等。
对于讲究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”的汉人来讲,这无异于受到屈辱对待,但人在屋檐下,也不得不遵守,只是内心之中存有不满。
于是,有些人在生命即将终结前,为了不愧对先祖,让自己的子孙后代给自己穿回汉服,以表自己永远是汉人的坚定之心。这也就是民间所传的“死不降清”。
如今,我们各民族已是一家人,不分彼此,不过习俗,却也因此在民间流传下来。
1、传统习俗
寿衣也叫殓衣,我国素来注重礼仪,为逝者穿寿衣,古已有之。孔夫子有云:“生事之以礼,死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只不过,对于殓衣的形式,并没有详细的规定,一般和身份地位有关,比如流传较广的“金缕玉衣”,便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。
在传统葬礼上,国人向来讲究“寿终正寝”,以寻求心灵深处那份“入土为安”。因此在老人生命垂危之时,子女要按照当地丧俗,为老人穿上新寿衣,让逝者干干净净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。
2、体现孝道
为已故亲人穿上干净、得体的寿衣,既是对对逝者的尊重,也是子孙后代对亲人的深切缅怀。即便他们去了另外一个世界,子孙后代也由衷希望故亲们能吃饱穿暖,幸福安宁。
这是传统孝道的体现,那些长辈曾经用心抚育我们,给予我们无尽关怀和爱护,我们不但要在他们年迈时好好照顾,更应该在临终前尽孝心、守孝道,做好最后的告别。
3、让逝者更体面
民间流传着“寿衣”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服装,因此,为了避免让已故亲人在另一方世界衣不蔽体,必须帮助他们穿上寿衣。
另外,人在去世后,由于天气炎热,遗体会散发出异味,为逝者穿上寿衣,既是能较好地掩盖异味儿和液体,让逝者看起来干净、整洁,走得也体面。
、
1、穿单不穿双
穿单不穿双说的是老人的寿衣件数,上衣、下衣加起来不能是双数。传统习俗认为:阴间的吉利数字是单数,阳世的吉利数字是双数。因此,给临终的亲人穿寿衣,寿衣件数一定要是单数,认为这样老人可以顺利地奔赴另一方世界。
2、穿衣不露手 穿衣不露手是说寿衣袖子要长,能够将逝者的手盖住。这是因为,寿衣袖子过短,穿寿衣时露出了逝者的手,会被认为老人衣不蔽体,代表亲人在另一方世界会遭受凄风冷雨的苦。因此才有寿衣袖子要长的民间说法,意在希望老人在另一方世界少受些苦。
3、四季要穿棉
四季要穿棉意思是说,无论老人在什么季节去世,寿衣都要穿棉衣。之所以强调四季穿棉,是因为阴世是一个常年阴冷的地方,老人穿棉服可以抵御阴世的寒冷。另外穿棉服可以吸收遗体腐烂时流出的水分,避免产生不好的气味,同样也是未来让逝者看起来更体面。
4、最后穿寿鞋
通常情况下,寿衣的穿戴方式有两种。一种是一件一件从里往外穿,另外一种是把寿衣一件件套在一起,然后一次性给穿上。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穿寿衣,寿鞋一定要等到最后穿。如果老人穿好寿衣还没有断气,就不能把寿鞋给穿上,因为老人穿上寿鞋就等于脚踩莲花永登极乐了,所以给老人穿寿衣,寿鞋务必要等咽气后再给穿上。
虽然各地习俗略有差异,仪式讲究也有所不同,但关键在于我们的孝心,纵使天人相隔,孝心里的光芒,也能温暖远方的亲人!